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动态与通知公告

都是进口冷链食品惹的祸?看协会分析给您答案

进口冷链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吗?因为食用进口冷链食品会感染新冠吗?感染了新冠一定是进口冷链食品惹的祸吗?这是广大消费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给您答案。

一、分析对比北京市疾控中心对进口冷链食品、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先后发布新版《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认真研读,仔细对照相关条款,两者均在加强源头管控、建立人员台账、完善转运流程、做好溯源登记、加强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具体每项表述比对如下:

(一)加强源头管控

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表述

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有关部门对所有进口的冷藏、冷冻食品加严检验检疫;

加强源头管控。进口货物运输、地面代理、仓储、进口企业等主体按照“谁的货物谁负责,谁作业谁组织消毒”原则,负责对进口货物实施预防性消毒。海关部门负责按规定实施进口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新冠病毒抽样检测,对抽中货物开展预防性消毒指导工作。

对货物外包装、货物表面采样进行核酸检测;根据不同货物特性采集货物本体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开展内外同检。各进口单位在收到货品后,应根据相关要求对内外包装及货品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应就地封存,第一时间向属地和疾控部门报告,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二)建立人员台账

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表述

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经营仓储单位应建立基础信息台账,台账核心信息包括单位相关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详细现住址、家庭联系人等;台账其他信息应包括楼宇分布图、租(住)户分布及联系人信息、所有人员(含第三方派遣人员)办公场所座位分布图、人员出差情况、近期核酸检测情况、单位聚集性活动及会议组织情况、访客记录表等,确保发生疫情时迅速获取重点人员信息并采取管控措施。

建立人员台账。进口非冷链货品有关单位应建立人员基础信息台账,加强内部管理,配合流调工作。台账核心信息包括单位相关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详细现住址、家庭联系人等;台账其他信息应包括人员进返京情况、近期核酸检测情况、单位聚集性活动情况、访客记录表等,确保发生疫情时迅速获取重点人员信息并采取管控措施。

(三)完善转运流程

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表述

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仓储物流单位日常要保持环境清洁,做好预防性消毒,并对重点部位抽样进行核酸检测。从业人员在岗时应当根据岗位需要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货物转运存放区域、运输工具、货物外包装及其他相关用品用具要加强清洁和消毒。

完善货品转运流程。进口货品经口岸结关放行后,物流环节应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的进口货物转运疫情防控指引,做到与其他货品无交叉。可参照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对进口货品进行揽收、分拣、投递等,提倡自动化无接触式运行,加强相关物流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和运输工具消毒工作。邮政快递业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生产操作规范开展经营活动。

(四)做好溯源登记

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表述

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及售卖网点等食品流通各环节的经营管理者应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的入库索证工作,建立台账,做到所有货品可溯源。应将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纳入本单位重点抽样检测的范畴,并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可疑污染物时,应及时启动预案,避免污染扩大;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产品,要及时报告,并对相关阳性产品采取临时封存等措施。

做好溯源登记。进口非冷链货品在通关、存储、运输和使用等环节应做好登记,有关单位要建立详细的货品台账,包括进口货物名称及国别、进口国家(地区)、进口口岸、数量、静置时间、运输方式、货物流向等,做好核酸检测、消毒、转运、销售和使用流向记录,做到每批次货品流向可查询、可追溯。

(五)加强个人防护

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表述

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表述

核酸检测阳性的产品按照医疗废弃物集中转运处理,应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封口严密,避免运输过程溢洒或泄漏。参与阳性产品清运工作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加强个人防护。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企业、商业企业工作人员及个体消费者做好科学防护。收到进口非冷链货品时,要戴好口罩、手套,对各层包装做好预防性消毒,处理完货品后及时规范洗手;包装箱、包装盒消毒后及时丢弃或销毁,尽量不带入室内;鼓励进口非冷链货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使用。保洁人员、环卫工人、废物回收人员、垃圾处理场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存在接触进口非冷链货品包装或废弃物的可能,在工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

(六)其他措施

在进口非冷链货品常态化疫情防控指引中,还强调了以下内容:

专区存放、专人负责。所有进口非冷链货品要根据来源国家或地区的疫情风险情况进行物理分离。各进口非冷链货品单位和使用单位要设置货品的专门存放区,单独进行存放,安排专人负责,严格落实消毒卫生等工作制度。

设置静置存放期。进口非冷链货品应设置一定的静置存放期,自进入海关开始到送至消费终端为止,可根据材质、保存条件、当前流行株特性等确定一定的静置存放时间。原则上非特殊急用货品通关和首次入库存放累计时间不少于10天,然后再配送至消费终端;急用货品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后再使用。

加强核酸检测。进口非冷链货品涉及的各环节从业人员及环境建立完善的核酸检测及健康监测制度。直接接触进口非冷链货品的高风险岗位人员,应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适当增加核酸检测频次,做好健康监测,并经规范培训后上岗工作。

  做好健康监测。接触进口非冷链货品的人员14天内如出现发热、干咳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以上涉及贮存、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健康监测,虽在进口冷链食品防疫指引中未提及,但这些都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制度,在食品等其他相关法规已有规定。

综上可见,进口冷链食品、进口非冷链货品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疾控部门要求采取的措施高度类似。

二、在严防输入输入风险方面,各方采取的措施

严防输入风险方面,2020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输入风险。海关总署也采取措施防范疫情输入风险,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2020年9月发布实施2020年第103号《对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实施紧急预防性措施的公告》,对境外生产企业输华冷链食品或其包装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的,海关施行熔断措施,暂停接受该企业产品的进口申报。对于中国的进口企业,如果进口的冷链食品或包装被检出阳性,也面临承担很大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协会近期对会员单位开展的调研中了解到,协会会员单位能够积极响应协会号召,加强行业自律,同时能够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按照食品相关法规的要求,督促并要求自己的合作伙伴,境外出口企业做好疫情防控,严防输华食品及其包装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受到新冠病毒的污染,最大程度的保证进口食品安全。

三、专家学者的观点

全世界还没有发现食品传播新冠病毒的报道。大量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对于消费者,建议家里的菜板应该生熟分开,这对于防控交叉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进行定期消毒,建议常规家庭清洁产品可以有效除去一般厨具表面病毒;对于怀疑病毒污染厨具,用0.05%的次氯酸钠或75%左右的酒精进行消毒;对于耐热、体积较小的厨具,蒸煮加热是最有效的方法。

综上,进口冷链食品在做好科学防疫的前提下,是可以放心食用的。